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交織性與同志社會工作
Intersectionality and Social Work Practice with LGBTQ+ Population 
開課學期
109-2 
授課對象
學程  人口學程  
授課教師
李美儀 
課號
SW5038 
課程識別碼
330 U013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四7,8,9(14:20~17:20) 
上課地點
社203 
備註
外系生請先修過人類行為與發展相關課程。人口學程選修領域(二)性別、工作與家庭。與許正熙合授
限學士班四年級以上
總人數上限:25人
外系人數限制:5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92SW5038_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本課程將涵蓋社會工作者所需之基礎知識,特別強調交織觀點,以提供同志族群(女男同志、雙性戀、跨性別、與酷兒等)更具文化敏感度的服務。本課程的授課形式將包含課堂講解、紀錄片賞析、實務工作者分享、個案研討、與課堂活動討論。本課程以實務為導向,特別邀請「彩虹平權大平台」執行長呂欣潔擔任課程業師,期待藉此搭建學術與實務橋樑,有助於同學對於交織實務工作的理解。 

課程目標
本課程計有三個主要模組,包括「歷史脈絡與理論」、「各式交織與社會處境」、以及「社會工作處遇」。前兩個模組將介紹當代社會科學對同志進行的基礎研究與反思,尤其不同社會力道如何交織形塑同志的多樣的生命經驗。後一個模組則聚焦在培養對同志族群需求的敏感度,以及提供服務之方法。本課程除了講解以國外為主的同志社會工作之外,也將介紹台灣過去數十年累積的相關研究成果與同志服務經驗。在修習本課之後,學生將具有服務台灣同志族群所需之知識、並能批判地思考與運用當代國際與台灣的研究成果。 
課程要求
待補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待補 
參考書目
1、 指定閱讀(請詳述每週指定閱讀) Required readings

指定讀物

書籍:

Collins, P. H., & Bilge, S. (2020). Intersectionality. John Wiley & Sons.

Morrow, D. F., & Messinger, L. (Eds.). (2006). Sexual Orientation and Gender Expression in Social Work
Practice: Working with Gay, Lesbian, Bisexual, and Transgender People.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. (以下簡稱
為Morrow & Messinger)

Graham, R., Berkowitz, B., Blum, R., Bockting, W., Bradford, J., de Vries, B., & Makadon, H. (2011). The Health
of Lesbian, Gay, Bisexual, and Transgender People: Building a Foundation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.
Washington, DC: Institute of Medicine. (此書可以從IOM網站上免費下載。請見
http://www.nationalacademies.org/hmd/Reports/2011/The-Health-of-Lesbian-Gay-Bisexual-and-Transgender-
People.aspx) (以下簡稱為 IOM)


模組一
Week 1: IOM (p.25-31)
Week 2: IOM (p.32-51); 林寒玉, & 紹其邁. (2011). 台灣同志運動簡史. 聯合文學, (322) , 72-76.
Week 3: IOM (p.1-24); D'Augelli, A. R. (1994). Identity development and sexual orientation: Toward a model of
lesbian, gay, and bisexual development. In E. J. Trickett, R. J. Watts, & D. Birman (Eds.), The Jossey-Bass
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 series. Human diversity: Perspectives on people in context (pp. 312-333). San
Francisco, CA, US: Jossey-Bass; Bilodeau, B. L., & Renn, K. A. (2005). Analysis of LGBT identity development
models and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. New Directions for Student Services, 2005(111), 25-39; 趙淑珠, 郭麗安,
& 劉安真. (2008). 認識性別與同志議題. 認識同志教育資源手冊, 教育部; 邱珍琬. (2002). 青少年男同志認同過程
與實際. 彰化師大輔導學報, (23), 77-107; Morrow & Messinger (p. 177-195); 楊文山, & 李怡芳. (2016). 步入成人
初期之臺灣年輕人性傾向之研究. 調查研究-方法與應用, (35), 47-79; Koh, C.H., 高穎超, & 吳政廷. (2011). 拒絕
「同性密友期」偽科學 支持「同志教育」進校園https://hotline.org.tw/news/229
Week 4: Huang, Y. T., & Souleymanov, R. (2014). Rethinking epistemological debates and transnationalism of
sexuality between the West and Taiwan: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workers.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,
46(1), 98-114.
Week 5: Chapter 1. Collins, P. H., & Bilge, S. (2020). Intersectionality. John Wiley & Sons; Nash, J. C. (2008).
Re-thinking intersectionality. Feminist review, 89(1), 1-15.

模組二
Week 6: 劉杏元, 黃玉, & 趙淑員. (2009). 當性別遇見同志: 女同志性取向認同發展相關理論探討. 長庚科技學刊,
(10), 137-153; 曾渼津, & 游美惠. (2008). 試論台灣雙性戀者的身分認同, 社會處境與情慾實踐. 研究台灣, (5), 73-
105; 何春蕤. (2004). 認同的 「體」 現. 跨性別 (頁 1-48). 桃園市: 中央性/別研究室.
Week 7: Morrow & Messinger (p. 284-306); 王增勇. (2011). 跨越世代相遇: 看見「老年男同志」. 生命教育研
究,3(1), 169-231.
Week 8: Ciwang Teyra、黃炤愷、謝宛蓉(已接受刊登)。只想好好地生活:原住民同志之交織處 境與因應策略。臺
大社會工作學刊,39;瑪達拉‧達努巴克Danubak Matalaq (2015)。在處境脈絡中認識原住民族性別. 婦研縱橫,
(103), 18-37; 林文玲老師〈部落「姊妹」做性別:交織在血親、姻親、地緣與生產勞動之間〉, 《台灣社會研究
季刊》86:51-98;Balsam,K.F.,Huang,B., Fieland,K.C.,Simoni,J.M.,&Walters,K.L.(2004).Culture, trauma, and
wellness: A comparison of heterosexual and lesbian, gay, bisexual, and two-spirit Native Americans. Cultural
Diversity and Ethnic Minority Psychology, 10, 287-301;Evans-Campbell,T.,Fredriksen-
Goldsen,K.I.,Walters,K.L.,&Stately,A.(2007). Caregiving experiences among American Indian two-spirit men
and women: contemporary and historical roles. Journal of Gay & Lesbian Social Services, 18(3-4), 75-92.

Week 9: 徐志雲. (2018). 一首搖滾上月球. 讓傷痕說話:一位精神科醫師遇見的那些彩虹人生, 台北:遠流;汪靜
如, 林純真, & 高麗娟. (2010). 敘說探究: 一位全盲女同志認同歷程. 身心障礙研究季刊, 8(3), 165-180; 鄭智偉, &
蕭匡宇. (2012). 靜謐的彩虹–關於聽障同志聚會. 婦研縱橫, (96), 37-44.

Week 10: Lai, Y. K. (2020) Maid to Queer: Asian Labor Migration and Female Same-Sex Desires. Hong Kong:
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; 趙彥寧. (2005). 老 T 搬家: 全球化狀熊下的酷兒文化民身分初探.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,
(57), 41-85.

Week 11: 謝文宜, & 曾秀雲. (2010). 進入伴侶關係: 初探台灣同志的伴侶選擇偏好. 輔導與諮商學報, 32(2), 27-46.;
謝文宜, & 曾秀雲. (2015). 臺灣同志伴侶的家庭圖像. 臺大社會工作學刊, (31), 1-54.; 李怡青. (2014). 同性戀者的親
密關係與家庭功能之剖析. 女學學誌: 婦女與性別研究, (35), 123-145.; 謝文宜. (2016). 台灣同志伴侶的分手調適–
生命歷程的觀點. 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, (47), 113-143.; 潘淑滿, & 游美貴. (2016). 同志伴侶暴力及其求助之研究.
臺大社會工作學刊, (34), 129-172.; 林育陞. (2017). 男同志親密關係家暴的資源運用困難之探討: 社會支持網絡觀
點. 家庭教育雙月刊, (68), 15-28;趙彥寧. (2010). 不/可計量的親密關係: 老 T 搬家三探.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, (80),
3-56.

模組三
Week 12: 劉安真. (2013). 同志在臺灣社會的次等公民處境與心理健康. 婦研縱橫, (99), 6-11.; 王大維, 陳珮甄, 王宣
賀, & 李定穎. (2018). 女同志大學生遭受性傾向微型侵略經驗與因應之初探. 輔導與諮商學報, 40(1), 69-94.; 鍾道
詮, & 李大鵬. (2017). 社會排除經驗對男同志心理健康的影響,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, 30(1), 37-68.
Week 13:
Morrow & Messinger (p. 460-470); 鍾道詮. (2009). 從臺灣同志社群處境思索社會工作可提供之服務. 社區發展季
刊,(127), 134-152.; 姜兆眉. (2017). 涵納差異與攜手前行: 同志友善與性別敏感諮商教育之反思與在地實踐. 輔導
與諮商學報, 39(1), 1-18.; 游碩庭. (2018). 以焦點解決短期心理諮商陪伴男同志走出衣櫃. 諮商與輔導, (394), 37-
40.; 彭治鏐, & 阮美嬴(2015). 芭樂小雞塊:青少年同志團體方案實務分析, 社區發展季刊, (149), 170-182.
Week 14:
LaSala (2000); 劉安真. (2017). 同志伴侶關係與諮商. 輔導與諮商學報, 39(1), 19-38.; 蔡嘉偉, 吳慧美, & 洪韻雯.
(2012). 同手同腳一起走下去–從敘事治療觀點看待同志與其家庭. 家庭教育雙月刊, (38), 63-70.
Week 15:
Nealy, E.C. (2018). Community practice with LGBT people. In G.P. Mallon (Ed.), Social Work Practice with
Lesbian, Gay, Bisexual, and Transgender People (pp. 208-224) (3rd Edition). NY: Routledge; 劉姵伶, 高銓吟,
黃彥芳, & 陳昶勳. (2016). 我國同志健康行為調查與同志健康社區服務中心推動成果. 疫情報導, 32(10), 203-214.;
李大鵬, & 鍾道詮. (2018). 同志健康社區服務中心經營反思: 以大台北同學會為例.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, (34), 45-
65.; 李婉萍. (2018). 「同志健康社區服務中心經營反思: 以大台北同學會為例」 回應文.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, (34),
66-68.; 呂欣潔. (2018). 婚姻平權運動的社工視野與運動策略.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, (34), 31-41.; 鍾道詮. (2018).
「婚姻平權運動的社工視野與運動策略」 回應文,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, (34), 42-44.
Week 16:
Morrow & Messinger (p. 427-459); 簡至潔. (2012). 從 「同性婚姻」到 「多元家庭」–朝向親密關係民主化的立
法運動. 臺灣人權學刊, 1(3), 187-201.; 何思瑩. (2014). [非法] 情境下的酷兒生殖-台灣女同志的人工生殖科技實作.
女學學誌: 婦女與性別研究, (35), 53-122.; 洪宏, & 陳昱名. (2019). 從美國老年同志長照服務的經驗, 反思臺灣的現
況. 性別平等教育季刊, (86), 93-97.; 洪宏. (2017). 六色長照: 讓彩虹旗飄揚在長期照顧中. 性別平等教育季刊,
(80), 116-123.; 王慧琦, 徐森杰, & 伊魯秀一. (2017). 同志收養的現況和挑戰. 社區發展季刊, (159), 291-302.; 莊文
忠, 徐明莉, & 張鐙文. (2009). 非營利組織的議程設定與政策倡議的形成: 質化研究的檢證.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,
(33), 121-163.

2、 延伸閱讀(請詳述每週延伸閱讀) Extension readings
N/A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課程參與與出席 
20% 
本課程將嚴格要求出席率,並會不定期抽點四次。同學需在上課前完成指定閱讀,並將其應用於課堂討論中。 
2. 
期中作業:個人反思 
30% 
請針對個人生命經驗進行回顧,思考個人所伴隨的不同身分,以及各身分如何交織影響你的生活以及你的助人工作觀點。 
3. 
期末作業:交織處境之分析與處遇(團體作業) 
40% 
請選擇與同志相關的一本書或一部電影,針對裡面的人物處境進行交織性分析,並提供社會工作處遇計畫。 
4. 
期末口頭報告 
10% 
針對期末作業「交織處境之分析與處遇」進行期末口頭報告,報告日期分別在第十七、十八週。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2/25  第一週 課程介紹與台灣歷史中的同志運動
 
第2週
3/04  第二週 同志的生命歷程與人類發展 
第3週
3/11  第三週 交織理論、少數群體壓力理論

Crenshaw, K. (2016). The urgency of intersectionality. 請點選連結:https://www.ted.com/talks/kimberle_crenshaw_the_urgency_of_intersectionality#t-304652 
第4週
3/18  第四週 性與性別交織:從性傾向與性別認同談交織 
第5週
3/25  第五週 同志與族群交織:原住民同志交織處境 
第6週
4/01  第六週 假日、暫停一次 
第7週
4/08  第七週 同志認同、出櫃、家庭關係 
第8週
4/15  第八週 同志與老年交織: 從長期照顧談老年同志 
第9週
4/22  第九週 同志與障礙交織:障礙同志性權 
第10週
4/29  第十週 同志與階級交織:勞工與移工同志 
第11週
5/06  第十一週 同志與親密暴力 
第12週
5/13  第十二週 社會工作處遇:交織觀點(一) 
第13週
5/20  第十三週 社會工作處遇:交織觀點(二) 
第14週
5/27  第十四週 社會工作處遇:交織觀點(三) 
第15週
6/03  第十五週 社會工作處遇:社會倡議與社福政策 
第16週
6/10  第十六週 期末口頭報告一 
第17週
6/17  第十七週 期末口頭報告二 
第18週
6/24  第十八週 期末作業繳交